从歧义分化看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演变
时间:2021-01-03 16:17:08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歧义结构的研究是最近几十年来汉语语法学界十分感兴趣并且取得显著成果的研究领域,它之所以引起汉语语法学界的广泛兴趣和高度重视是因为分化歧义结构必然会涉及语法研究的方法论。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对歧义句式的分化方法的发展演变和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演变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歧义结构;分化;析句方法;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75-03
歧义结构的研究是最近几十年来汉语语法学界十分感兴趣并且取得显著成果的研究领域。歧义是指某种语言现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实际上对它不止一种解释。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当中,真正产生歧义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有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种种因素的制约。然而语言学家之所以对歧义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是因为“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换言之,不同原因造成的歧义往往需用不同的方法来分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各个平面、各种类型的歧义进行分化,无疑将直接推动语法研究的更新和深化。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
国内率先研究歧义结构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学者是朱德熙,早在《论句法结构》一文中,他系统地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层次分析法,成功地分化了因结构层次关系不同而产生地歧义。举的例子是:
咬死了猎人的狗(述宾) 咬死了猎人的狗(偏正)
当时汉语句法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受传统语法影响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又称为中心词分析法),一种结构主义语法的层次分析法(又叫“二分法”)。前者把句子分为三个层次:主要成分“主语”、“谓语”,连带成分“宾语”、“补语”等,附加成分“状语”、“定语”。而后者则会对且分出来的结构注明其语法关系,如“主谓”、“述宾”、“述补”、“偏正(包括‘定中’和‘状中’)”、“联谓”等等。其中,句子成分分析法代表了当时语法学界普遍承认的语法系统:它坚持汉语的词可以分类;而且坚持概念、句法、形态结合的词类分类标准;主张根据位置来确定主语、宾语。这种析句方法有诸多优点,如:便于抓住句子的主干,便于对句子的理解;重视句子成分在语法意义上的关系;便于检查和纠正不规范的句子(语法病句);对语言事实有一定的解释意义。但是这种析句方法也有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它不能显示句子成分的层次;破坏了句子成分的整体性(认为词是构成句子的基础);对于句子特别是歧义句式的解释能力较差,如:
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
对于这个句子,根据句子成分分析发,这个句子的主要成分可以紧缩为:老婆是娘。不仅违背原意,而且根本不合常理。
层次分析法是分析句法结构层次的方法,它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一个句法结构隐藏在线性排列别后的固有的层次结构关系。具体是逐层依次找出各层次的直接成分,并且进一步说明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种析句方法能够比较真实、清楚地分析语言结构的内部关系,并能明确表现出来,尤其是对复杂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分析,从而提高了语言研究的精确度。同时,对这种方法的使用发现并解决了传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对同型结构的分化,例:
别/忘了。
别去/了。
但是这种方法也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层次分析法的这种穷尽的分析显得非常繁琐;其次,层次分析法不能解决由语义关系引起的歧义句式,如:
鸡不吃了(主动、被动)。
第三,层次分析法不能解决功能和意义不一致的句子,如:
打我的主意。
第四,层次分析法不能处理句法成分中非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如:
她洗累了衣服。
她洗完了衣服。
她洗破了衣服。
这三个句子中“累了”、“完了”、和“破了”分别指向不同的句法成分,而层次分析法都只会分析为数步结构。
二、变换分析法
在同一篇论文中,朱先生还第一次采用了变换的方法,分化了词形、词序和结构层次都相同的另一种歧义句式,举的例子是:
屋里摆着酒席。
①(屋里摆着酒席)→酒席摆在屋里;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②(屋里摆着酒席)→屋里正在摆酒席;
(台上唱着戏)→台上正在唱戏。
①表示静态的“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于空间;②表示动态的“持续”,说明动作行为正在进行,着眼于时间。这一研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极大的关注。变换分析法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在变换分析中,经过变换的句式和原句式中,无论是在语义上或是在语法上,都表现出来一系列平行性,因此,在使用变换分析法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时,必须遵循这种平行性原则。变换分析法对于给某些句式的分类提供了佐证,并且把汉语的语法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例如,陆俭明先生曾经根据下列句式的变换:
①送给他一本书→把一本书送给他,
把衣服送给她妈妈。
②送给她妈妈的衣服→{
把妈妈的衣服送给她。
以上②句式中的原式和变换式在语义上违背了变换分析法的平行性原则,因此不能成立,陆先生根据这个句式的变换得出“远宾语不能是表领属的名词性偏正结构”的结论。同时变化分析法能够有效的分化部分歧义句式,如:
他1948年被当选为总统。
他是1948年选举的总统→ { 他1948年参加总统竞选。
他1948年参加选举总统。
但是变换分析法只能分化歧义句式,而对于这些歧义句式造成的原因却不能解释。
三、语义分析法
长期以来,汉语语法结构因深受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的影响,往往只注重形式的分析,局限于静态的描写,很少涉及语义分析,更不理会句法结构进入交际场合以后的语用问题。1981年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尔后,开始出现了一些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而在胡裕树、范晓合著的《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则正式提出了“三个平面”的名称,并从理论上首次进行了全面阐述,[6]明确提出“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汉语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由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在这一理论思想的影响下,语法研究思路和方法逐渐拓展起来,语义、语法、和语用的研究被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不仅发现了一些新的歧义类型,而且也在分化方法上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由此推动了新的汉语析句方法的产生,这主要是指语义分析法和语用分析法。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因此除了形式分析外,对句法结构的语义分析作的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可能对句法形式上的各种现象给以科学合理的解释。语义分析法主要包括语义关系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三种。
1.语义关系分析法
语义关系是指实词进入句法结构以后才具有的那种语义上的联系。如:
牛吃草
在这个句法结构种“牛”、“吃”、“草”三个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动作——受事”的关系。语义结构关系法是指揭示两个以上的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直接成分之间的和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如对于上述例子:鸡不吃了就可以根据“鸡”和“吃”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分化为
①鸡不吃食了(主动);
②(人)不吃鸡了(被动)。
同时,利用语义分解式,我们可以对同型结构或歧义结构进行分化,如:
①他有一件衣服,很高兴→他有一件衣服+他高兴
②他有一件衣服,很昂贵→他有一件衣服+衣服昂贵
他有个女儿+他骄傲
③他有个女儿,很骄傲→
他有个女儿+女儿骄傲 上列两个例子种例①、②两个是同型结构,而③则是歧义结构。
2.语义指向分析法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和其他成分在语义上的联系。语义指向分析的重点是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组合关系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即非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如:
①他喝醉了酒。
②他喝完了酒。
③他喝干了酒。
上列三个句法结构是同型结构,但是事实上它们的语义结构有很大的差别,即:
①他喝醉了酒→他喝酒+他醉了
②他喝完了酒→他喝酒+喝完了
③他喝干了酒→他喝酒+酒干了
也就是说三个句法结构的谓语部分都属于“述——补——宾”结构,但是其中的补语的语义指向却各有不同。因此语义指向分析法可以清楚地揭示同型异构的句式之间的差异,并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3.语义特征分析法
然而,运用变换分析法或者语义结构分析法可以分化部分歧义结构,但只能说明他们之间的不同,而造成歧义的原因还需从语义特征上予以说明。语义特征是指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包括句子和词组)选择的有区别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例如,“揉”这一动词要求与之搭配的受事词语必须具有[+固体]、[+柔软]这样的语义特征,如“揉衣服”“揉面团”“揉皮肤”等等的搭配。语义特征分析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是着眼于同一句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词,一般是动词,但是也同时要考虑与之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特征。
(2)某一小类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词所特有的能够对其所在的句式起特殊制约作用,并能区别其他小类的特征,而由此区分出来的类别就是词的次范畴小类。如:“屋里摆着酒席”这一句式之所以会产生歧义是因为“摆着”这一动词既具有[+静态][+存在]的语义特征,又具有[+动作][+进行]的语义特征。
(3)词的语义特征是结合具体的句式概括得出的,如根据兼语句式得出“使令”动词的次范畴小类。
语用分析法是指对于一些由于语境因素而产生的歧义句式,通过使用“隐含”、“预设”“焦点”等等语用手段进行分化的方法。如
她又唱了一首歌。
副词“又”表示一种同类加合关系,句中有“又”的存在,已经显示了应该还有另一个加合项,而在此这个加合项是隐含的,因此至少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①(我唱了一首歌,)她又唱了一首歌。
②(她写了一首歌,)她又唱了一首歌。
③(她唱了两首歌,)她又唱了一首歌。
④(她唱了一首歌,)她又唱了一首歌。
四、配价分析法
自从汉语语法学界引入“配价”理论以来,虽然在语法学界一直对于一些概念争论不休,但是这个理论的引进为汉语语法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配价分析主要是围绕着句子当中的动词和可能与之搭配的名词成分,或已经与之实现同现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的研究展开的。而且配价分析对于一些歧义句式也有一定的解释力。配价分析认为如果一个动词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出现而它的语义价没有实现的话,这个句法结构就会产生歧义,如:
→这个学生是我教的
是我教的{
→物理是我教的
在上例中由于“教”是一个二价动词,而在句法结构中却只出现了一个配价成分即“我”,因此这是一个歧义句式。
参考文献:
[1]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胡裕树,范晓.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
[7]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