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中的动机材料运用
时间:2021-01-30 00:20:54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钢琴音乐的顶峰,代表了贝多芬乃至古典时期音乐的创作思维及艺术风格。其中,贝多芬对动机炉火纯青的运用,更使他的作品相对其他作曲家而言更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开创性,体现其在音乐创作中的细腻。本文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从作曲的角度阐述该乐曲中他对动机的掌控及运用,望能对作曲系学生的创作之路给予启发。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式; 动机;结构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动机(motive)是一种具有性格特点的乐思材料。作为音乐术语,最初见于十八世纪法国音乐理论家布罗萨尔(Sébastien de Brossard)的《音乐词典》一书,与法语中意向、意图(dessien)等同。动机是音乐作品中具有结构意义的最小单位,由音调、节奏及和声三方面的要素组成;作为音乐中的“种子”,通常在乐曲的开端即完整呈示,并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以各种形态出现,起着深化主题和统一全区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作曲家及音乐理论家仍将动机看作是音乐创作中的灵魂。
从1792年至1826年去世,钢琴作品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34年的音乐创作生涯,无论是歌曲、奏鸣曲、器乐独奏曲、钢琴三重奏或室内乐,大量的钢琴作品为贝多芬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而其中又以其32首钢琴奏鸣曲最为重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作曲意识上超越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他严谨细腻的创作思维将动机巧妙融入进乐曲的发展过程,仿如一个萌芽不斷的开枝散叶遍布全曲,让音乐中的每一个结构单元都有迹可循,一方面让乐曲高度统一,增加了音乐的可听性,另一方面也使音乐的发展过程更具有逻辑性,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f小调钢琴奏鸣曲Op.2 No.1作为贝多芬的1795年创作的早期作品,尽管作曲技法的运用稍显稚嫩,但略显英勇悲愤的主题,沉重的音型已形成其独特的风格体系,与古典时期轻巧灵活的键盘旋律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其在创作过程中对动机材料的运用、展开及严谨的全曲结构,更凸显了作曲家非凡的掌控能力。
第一乐章Allegro,奏鸣曲式,鲁宾斯坦形容这一乐章“一个音符也不像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其曲式图如图1)。
整个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主题虽然建立在两个截然不同甚至性格完全相反的动机基础上,却无处不在体现着音乐的“凝聚力”(如图2)。
乐曲起始便将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呈示在听众面前,这个由分解主和弦构成的动机粗鲁、笔直地向上三度跳进,展示出贝多芬性格中坚毅的一面,流露出其思维的英勇气质。紧接着画风一转,简单粗暴的动机a转换为16分音符的三连音级进下行迂回音型,构成乐曲的动机b。这样风格迥异的两个动机组合在一起,不仅没有相互排斥,反而形成了贝多芬最著名的动机之一,不得不让后人感叹其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胆大心细的执行力。3、4小节是主题动机的上二度严格模进。5、6小节分别在主、属和弦上巩固动机b,加固了f小调的调性。第八小节分别呈现动机ab的变体,最后第九小节结束在动机b的倒影材料上。8小节的主部带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在材料上引出了整个乐章的对比矛盾。
连接部(9-20)在主调的属方向c小调上延续了主题动机,并在第11小节通过加入一个长音中声部将动机b从紧密的节奏音型逐步拉宽节拍幅度,使其灵活的个性转化为副部抒情宽广的个性,并通过五小节的降A大调属和弦为副部调性做铺垫(图3)。
副部(21-39)主题同样建立在主部主题的两个动机基础之上。第21小节首先出现的第一个动机由动机a的倒影构成,22小节对动机b的节拍及行进方向做了较大改动,带有经过性质的16分音符三连音被级进下行的8分音符取代,同时原本骨干音之间的向下三度音程关系得以保留,但改为向上三度进行。利用动机a、b的倒影,在节奏上稍作变动便衍生了副部主题,同时让副部主题在调性、音型走向上与主部主题背道而驰,却又不失联系,不得不赞叹贝多芬超凡的想象力(图4)。
结束部(42-48)通过不断重复动机b的派生材料,既强调了重要素材,同时也对整个呈示部做出总结。
展开部(49-100)分为引入-展开中心-属准备三个阶段。引入部分(49-55)在副部调性上完整陈述主部主题,使呈示部与展开部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展开中心(56-80)采用副部材料在降b小调上展开,并通过不断的二度模进使整个展开中心的调性在降b小调-c小调-降b小调-降A大调之间转换,巧妙地在调性布局上形成一个拱形结构。第73小节开始对动机b进一步分裂,仅套用了动机b三度音程关系并持续至属准备阶段(81-100)。从第95小节开始,乐曲回归至主部的动机b,在副部材料小规模展开之后,音乐再次回到主部主题,使整个展开部在材料的引用上形成“主-副-主”的三部性原则。
再现部(101-152)几乎在主调上原样再现整个呈示部,动机材料的使用也与呈示部一致。
尽管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但在风格掌控上已经脱离了到海顿、莫扎特对他的影响,形成了他坚定中略带悲愤的旋律风格。从动机材料的使用上来分析,通过一系列模进、倒影、分裂、扩充等创作手法,将性格相迥的两个动机分布在乐曲的各个部分,不仅起到串联全曲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清晰的创作逻辑思维,对细节的掌控及精妙的结构布局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2.
[3][德]B.A.瓦尔勒.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法]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