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马氏文通》
时间:2021-01-06 20:17:58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科学地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上承小学之先人大成,下启现代语言学发展,合璧中西,提出许多创新观点并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文简要论述了《马氏文通》所继承、发展、创新的学术观点以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马氏文通》 小学 现代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37-01
《马氏文通》由清人马建忠所著,成书1898年。全书按四个部分共分十卷。界说为第一部分,马建忠共用二十三个界说对一些语法术语做出了定义的界定。实字为第二部分,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分别约等同于现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概念。虚字为第三部分,又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类,分别对应现在的介词、连词、语气词和感叹词。第四部分是句读,大致等于现在所谓的句子与分句。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语言学从传统的只能依附于经学存在的小学到现代語言文字学的一次重要转向,打破了我国当时语言学界文字、音韵、训诂三分天下的局面,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文法,对古代汉语语法进行细致梳理,首次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语法体系。
一、《马氏文通》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继承与发展
在《马氏文通》问世之前,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是附庸于经学的,彼时以经学为大学,因此传统语言文字学被称为“小学”。“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字、音韵以及训诂,在对这三方面进行研究的著作中,间或可以看到一些零星的、不成体系的对语法研究的阐述,多为无意而为之者,以语法为单一研究对象的专门论述著作几近不见。如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以及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等,只是就作为语法成分之一虚词作了较多研究,因此还不能称为系统的完整的语法之作。而马建忠凭借其自身出众的语言能力,熟练掌握了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加之对传统古籍以及传统语言文字学知识的多年沉淀,在长期的翻译工作过程中,马氏发现各语言之间有着共同的、普遍的语言规律,于是其试着整理出一套与西方“葛郎玛”相似而适用于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
由此,“照搬西方、生搬硬套、简单模仿”等便成为此间专家学者们攻击《马氏文通》及马建忠的最常见的名目。但笔者认为,马建忠只是受到西方“葛郎玛”的启示,结合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当时的状况,尝试运用更加规范的术语来解释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继而建立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马氏文通》依然是在先人小学之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其证据之一便是大量相关术语的继承。
《马氏文通》用第一部分的二十三个界说对一些语法术语做出了定义的界定,其中如虚字、实字、句读等术语的名称乃至概念皆源自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有字(即今日之词)分虚实的概念。清代王筠的《说文释例》、宋代魏庆之的《诗人玉屑》、王观国的《学林》都提到虚字,但有关何为虚字何为实字的界定却从未明确过,马建忠沿袭了“虚字、实字”的术语名称,并进而将实字虚字进一步分类分别在《文通》中详尽论述。
至于句读之说,“句读”一词古而有之,元代胡三省在《通鉴释文辨误》中对其时句读学者之研究进行过这样的描述:“每见为句读之学者,于一句之间,截而分属上下句,求发先儒之所未发者,以见圣贤深意。若文意自来通顺,而于一字、两字或四三字之间划分句读,以为新奇,似不必尔。”但如虚实字一样,究竟什么是句读,也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马建忠同样吸收了这个固有术语,并用专门一部分来论述句读。如此借用或变用传统语言文字学术语内涵外延的还有“动字”、“静字”、“助字”、“假借”、“重言”、“倒文”等。
二、《马氏文通》的创新以及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
《马氏文通》通过划分词类构建了语法体系,这在当时堪称首创之举,综观我国现代语言学界,即便连反对马氏词类划分之举的人也不得不在阐述汉语语法时用到马建忠当初所构建的这一体系。而其中助字的提出,更是结合了古代汉语的特点,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与西文的不同之处。全书以词类讲句法更是因为马氏注意到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的缘故,因此《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并不能说是照搬西文。
马建忠提出的另一“词无定类”的说法,更为许多望文生义之人所诟病。《马氏文通》中写道:“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凡字之有数义者,未能拘龄一类,必须相其句中所处之位,乃可类焉。”由此可知,马氏的本意是重视语法与修辞的结合,重词的功能蕴含义多于词汇意义,也是因此才有了“词类的假借“一说。马建忠用此来解释词类在文中的转换现象,如《马氏文通》中以《汉张敞传》为例:“‘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眇,书不能文也。’句中的‘精微’和‘微眇’原为‘静字’(形容词),今假借为‘通名’(普通名词)。”而马氏的这一观点与现代语言学中“活用、兼类”乃至“名物化”的说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至于研究方法,马建忠在总结语言规律时运用了科学的描述方法,即由某一语言现象出现的次数来推导这一语法规律的正确概率。如“‘何’字单用与宾次者,为止词则先于动字,为司词则先于介字,不先者鲜矣。”“经生家误以‘夫’字为提倡之连字,盖未知夫‘夫’字之位,在句首者其常,而在句中者也数见也。”其中“鲜”、“数”等字科学地描述了语言现象出现的次数。
注释:
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郑莫,麦梅翘.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09.
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页,第23页,第34页,第76页,第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