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人生哲理 > 正文

    赵坚,大建高铁是逻辑错误

    时间:2021-01-31 08:22:46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京沪高铁开通以来,故障频频。如何看待频发的故障?

    高铁建设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本刊记者叶脉就此专访了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坚。

    高铁开通以来,故障频频发生,这是必然现象吗?

    赵坚:这些故障的发生从技术上说是正常的。高铁开通以后需要一个磨合期,在磨合期发生这些故障是必然的,但高铁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

    那么,高铁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赵坚:铁路并不是越先进,越快越好。旅客出行,节约旅行时间的总价值如果能超过建设和运营成本,那这种旅行方式就是可行的,就有价值。总价值由什么决定呢?第一个要看有多少人乘坐。第二要看乘客的时间价值,乘客收入水平越高,时间价值就高,就越愿意花这个钱。第三,乘客节约白天的时间和节约晚上的时间获得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京沪高铁晚上需要停车维护,无法运行,只能白天开行,为旅客节省的时间价值很小。如果既有线路能大量开行夕发朝至,有时速200公里以下的动车,为什么还要建高铁?高铁的优势区间是300~900公里,超过这个距离,飞机的速度优势会越来越明显。而中国绝大多数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间距都超过1000公里。京沪线相比航空运输在时间上也没有明显优势,相反耗资巨大,票价超出普通工薪阶层承受力。铁道部大量压缩普通车次,想把客流分流到高铁上,但大家宁愿挤一点,也想省点钱,造成京沪线仅有的普通车次人满为患就说明了这一点。

    您认为高铁建设能解决中国铁路运输运能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吗?

    赵坚:显然不行。中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已经是世界最高的,运力不足主要是因为线路少而不是车慢。如北京到广州只有一条复线,哪里满足得了需求?武广线如果不是修高铁,而是修普通线路,一天最多可以对发280对列车,40对跑货运,240对跑客运,一天一个方向能发送36万人,两个方向对发就是70多万人,满足春运根本不会有问题。

    高铁速度快,但运营费用高、票价高,因此客流量低。另外普通列车不能上高铁专线,因此高铁线上车流稀少。例如郑(州到)西(安)线,全长500公里,每天只开行11对列车,而线路设计运能是160对。这好比160层的大饭店只有11层营业,还都没住满。高铁发车密度提高则亏得更厉害,因为没那么多人坐。京沪高铁都不能实现盈亏平衡,其他的亏损只能更严重。铁道部现在有两万亿的高铁借债,这么大的债务负担可能让铁道部在“十二五”期间丧失偿还能力,增开车次缓解运能更不可能。

    铁路运力不够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赵坚:多建铁路。用大量的钱去建高铁,可高铁不适合中国大众需求,客座利用率不高,导致中国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无法解决。

    2020年国家规划的铁路总里程是13万公里,我认为至少需要有16万公里。铁路需要多建,可以建设多条复线,但没有必要修建高铁。我认为既有线路以客运为主,新建线路以货运为主的方式较好。

    京沪高铁沿线城市车站几乎全都设在交通不便的远郊或是新区,地方政府称此举意在依靠高铁带动邻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您如何评价这种思维?

    赵坚:地方政府过度夸大了高铁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城市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是和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相联系的,不是一条铁路从哪里经过,哪里几年时间就会自然发展起来的。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1964年开通,40多年来有些车站尽管周边基础设施很好,也没发展起来。名古屋附近有一个岐阜羽岛车站,就是应岐阜县的要求在那里建站的。新干线在那里还特意拐了一个弯。但是那里40多年来依然没有起色。可见不是引来了高铁,经济就必然发展。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