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曲《大漠》的音乐分析与情感表达
时间:2021-01-17 08:19:48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大漠》是西北地方民族竹笛音乐的创作代表曲目之一,由竹笛大师马迪先生创作,研究该曲目对于把握西北音乐风格有重要作用。主要从作品的作品结构、表达内容、演奏技巧等方面来探析如何更好的诠释作品内容。《大漠》这首曲子是我国竹笛音乐中,一部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作品,体现西北特殊地理地貌与风情。研究笛曲《大漠》可以帮助演奏者和理论研究人员更好的把握作品。
【关键词】:《大漠》;丝绸之路; 快吐; 曲式分析
《大漠》主要以丝绸之路为音乐背景创作而成。因其独特的音符链接以及半音运用,使该曲的旋律极为优美,别有一番独特风味。该曲描写了四个场景:浩瀚无边的“大漠孤烟直”、漫漫长路的“丝路驼铃”、欢欣跳跃的“绿洲欢歌”、重踏征途的“征途漫漫”。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特色,但这四个乐章又相互联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描绘了一幅丝绸之路征途的画卷。
一、作品背景介绍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虽自秦以后,汉族的语言得到统一,但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说话腔调差异依旧很大,语言和传统文化背景又很不一样等差异性因素都在音乐作品中反映出来。让音乐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就像声音作品所表达出的抑扬顿挫。
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创作取决于一个地域的乡土气息、民间音乐以及它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不同作品所具有的民族区域风格和地方色彩。例如,维吾尔族文化就以其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全民族文化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大放光彩,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众多的艺术家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大漠》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西安(原称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大致位于我国的西北方,陕西、甘肃、新疆等的沙漠地区。西北地区的笛子与中原地区略有不同,主要是因为当地的环境和当地的特有的少数民族乐器,如“热瓦甫、弹布尔、乃依(笛子)”等[1] ,并且特色乐器所具有的特色音色,造成当地的音乐风格别具特色。西北地区的乐曲曲风比较婉转、绵长,较有异国风味,给听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作者介绍
该曲作者,马迪,西安人,竹笛演奏家及作曲家。多年来,马迪先生在竹笛事业上不断进行创新,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赶牲灵》、《塞上风情》、《大漠》、《望乡》、《纺线线》、《跑旱船》等。被热情的笛友评论为“旋律优美抒情、演奏风格独特、艺术感染力极强。”[2]用笛届大师的话来评价他:“从作品本身和演奏上来看,都是由几个层次组成,在不同的段落中,他将气韵、音色也分成几个层次,缠绵柔美、柔中带刚、意蕴深远、由浅入深地刻画出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他的作品犹如曲线图一般从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连绵起伏,他的演奏更是打破了原先南北笛派都是粗犷、大音量的片面思想,马迪用他那沉稳而不失豪情、粗狂而不失细腻之韵,以他那特有的审美思想和音乐语汇讲述着秦俗民风和大唐神韵。”
三、乐曲《大漠》的音乐分析与情感表达
此曲是单三段曲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运用最常见的曲式结构之一。乐曲大致是由引子和三个段落组成。
(一)引子部分
引子由三句构成,引子的节奏是一段自由的散板。进入该曲引子时是由几个长音由弱渐强的进入,由低走向高潮,而后音阶又向下行进,加之大笛子低音的低沉音色,使乐曲显得更加凄楚缠绵。描绘了一幅这样的景象:由远处传来的风声,在山谷中回响出多声回音。而后一阵风刮来,人们行走在沙漠之中,路途的漫长、艰辛,阳光的炙烤,人们饥渴难耐,无力而又劳累。
(二)丝路驼铃
1. 主旋律分析[2]
引子过后,主题出现。乐曲的第一段节奏是4/4拍子,一个辽远、悠长的慢板。旋律与节奏的美妙配合,更有似驼队在沙漠中行走,驼铃因走路产生的晃动而产生的均匀铃声。第一段主要是节奏比较慢的长音,发挥的笛子低音的浑厚与低沉的音色特点。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运用了合头换尾的手法,比较明显的上下两部分,有相互呼应对答的效果。两者既对立又统一造成音乐的推动。第三乐句与第四乐句都采用了花舌与单吐、顿音的技巧。第三乐句从第17小节到第18小节采用了花舌技巧,犹如行走在沙漠中的驼队突然遇到一阵狂风刮过。之后是同样的旋律,采用了单吐、顿音的技巧演奏,则是犹如狂风过后留下的依然苍茫的大漠,就像风声刮过在峭壁上产生的回音,一强一弱对比鲜明。乐曲进入高潮后,走到了第一段的高潮,慢板的最高音域,之后是模进乐句向下行进,把听众的情感也带到了最低心境,有些许的沉重、压抑。
2. 过渡部分分析
紧接着是一段作为间奏的手鼓过渡,节奏由快到慢,好似舞蹈的鼓点,最后的快板鼓点,彰显了演奏者的高水平演奏。渐渐将听众比较低沉的心境带动起来,越来越快。
(三)绿洲欢歌
第二段是比较激烈欢快如舞蹈的快板,乐曲转入快板,以多变的节奏为特色。第二段的展开部,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采用了合头换尾,采用了吐音的技巧。快板的第一句与第一段慢板的第一句类似。主旋律进行相似,有增音与吐音技巧的转换。
第一乐句先向上行进而后又下行,后又向上走。第二句先上行后下行,最后落在低音上,第一句与第二句采用合头换尾手法。此乐段中有隐伏的主旋律出现,由低音区向高音区走向。乐曲由弱渐强,波浪式的起伏前进。此乐段多采用了双吐技巧,旋律的线条叠叠升高。密集的快速双吐,类似于鼓的鼓点,具有带动情绪的作用,使听众也能体会到旅行者在旅途中发现绿洲的欣喜。快板中多运用了琶音技巧,并多次出现特色因#4与b7的链接。特色的小二度诠释了新疆的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旋律的起伏前进很好的展示了大C调竹笛的高音明亮、中音坚实稳重、低音纯而厚实的特色。
乐曲的发展让音乐由慢到快、有弱渐强的带动起来整个音乐的发展,反复出现模进或者对仗似的音乐前进手法,很少跳进,大部分的级进,形成了特定的曲式结构,传达出特殊的情感意蕴。第二段有低音区经过中音区再到最后持续的高音爆发出最热烈的情感,描写人们先是发现绿洲,然后迅速向绿洲忙不跌停地奔去后,找到了水源,畅饮水源。本段要求演奏者的吐音技巧较高,要求轻巧灵敏,密集时听起来像长音。强弱则要根据曲子进行,做出强弱变化。快板节奏进行,由很浓厚的情感色彩,具有声色与幻想共存的艺术效果。
(四)征途漫漫
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旋律的变化再现,再次回到沉重、似乎遥遥无期的主旋律中。由于截取了音乐主题的开头,又采用了笛子的低音长音带动音乐的旋律向下走,所以与第一段相比,音乐更加低沉,音区采用了较多厚重的低音区,节奏也较前一段缓慢。采用了长音的气息缓慢来表现重踏征征旅途、渐行渐远,最后隐约可以听到驼队的驼铃声
四、结语
笛子声音清脆、明亮,具有独特的音色。《大漠》笛曲,具有浓重的异域风情,成功的把音乐的魅力展现给我们。在演奏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掌握其音乐的核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半音的音准与音程关系,并将曲子娴熟自由的表现出来。《大漠》是一部成功的典范,值得我们在创作方面学习、借鉴。
和呼啸而过的风声,音乐渐弱直至停止,给听者留下幻想的余地,回味无穷。
注释: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404
[2]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354
参考文献:
[1] 布尔努瓦.丝绸之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7—8.
[2] 王少平.笛子演奏风格的继承与发展[J]合肥:文化时空,2002,(4):69-70.
[3]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33-34
[4] 赵松庭.笛艺春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70-71.
[5] 中国古曲网http://pu.guqu.net/dizi/20080328185047_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