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生活随笔
  • 校园文章
  • 经典文章
  • 人生哲理
  • 励志文章
  • 搞笑文章
  • 心情日记
  • 公文文档
  • 英语文章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亲情文章 > 正文

    常见动物名称的方言比较

    时间:2020-12-29 20:03:24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常见动物名称的方言比较,找出动物名称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异”的同时,更着重发现动物名称在方言中的规律。在整理方言中动物名称的基础上,对动物名称的语音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动物名称;方言;语音

    本文方言材料来源

    关于汉语方言的区域划分,大家众说纷纭,所以存在多种说法,但是相对统一的是:通常把方言区划分为七个或八个大方言区。随着汉语方言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很多专业人士针对汉语方言又展开大规模的分析调查,然后以这些专业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将方言分区作了适当调整,划分如下:官话、晋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本文的方言区域和方言点参照李荣的《方言大辞典》划分如下:

    官话:北京、济南、西安、武汉、成都、合肥、扬州、牟平、万荣、洛阳、银川、乌鲁木齐、贵阳、西宁、柳州、哈尔滨、徐州;

    晋语:忻州;

    吴语:苏州、温州、金华、丹阳、杭州、上海、崇明;

    湘语:长沙、娄底;

    赣语:南昌、黎川、萍乡;

    客家话:梅县、于都;

    粤语:广州、东莞;

    闽语:厦门、福州、建瓯、海口、雷州。

    二、动物名称的语音比较

    1、南北方言的语音变化

    方言中有些词汇是由于方言区域的语音影响,长时间演变而来。南方方言和汉语中古音相对类似,北方话固然掺杂了新的语音因素,发展更是迅猛,然而依旧存在特别鲜明的发展规律。

    注:表格中的〇代表该地区的动物名称与普通话相同,空白表示《方言大辞典》中未收入。

    表1:部分词汇南北方言比较

    (1)蚯蚓

    《尔雅·释虫第十五》:“蚯蚓,   蚕”。郭璞注:“即蜿蟺也,江东呼寒蚓”。《广雅》:“蜿,蚯蚓也”。蟺:“蚯蚓也,黄鳝也”。

    北方方言中多称蚯蚓为曲蟮,此处“曲”形容其外形,“蟮”本字当为“蟺”,因读音相同且蚯蚓和黄鳝体型相似,在流传过程中各地方言选择使用大众熟悉度更高的“蟮”字代替本字。

    梅县方言蚯蚓称为“䘆公”或“    公”。罗翙云《客方言·释虫鱼》、《客赣报告》、《对照辞典》等文献中皆有此记录。今按:“䘆”,《玉篇·虫部》:“许偃切,寒䘆,即蚯蚓”。《集韵》上声隐韵许谨切:“又许偃切,虫名,蚯蚓也,吴楚呼寒䘆”。《广韵》上声阮韵虚偃切:“寒䘆,又休谨切”。

    ,《广韵》上声铣韵牵茧切:“     蚕,蚯蚓”。溪母。梅县部分方言溪母字读“h”。故“     公”音亦合。故目前学界认可的梅县对蚯蚓的称呼有两种,“䘆公”或“     公”皆可。

    南昌,称蚯蚓为“寒䘆子”,“寒”字来源于古代江东的称呼——“寒蚓”。广州、建瓯话蚯蚓分别叫做“黄䘆”、“加溜䘆”。《康熙字典》中指出“䘆”有蚯蚓之意,在吴楚则呼为寒䘆。当然,吴楚等地已有改变。广州话古溪母字今有读“h”“f”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附近地区普遍存在。所以南昌、广州、建瓯话中的“䘆”其实跟梅县方言有相同根源,都是源于溪母的“      ”。

    最接近于现在的“蚯蚓”这种叫法的是雷州、厦门这两个地方的方言。蚯蚓,即塗蚓。在闽语中又叫“杜蚓”或“土蚓”,闽南语中有部分词依旧沿用上古闽越语,因而把“蚯蚓”称作“杜蚓”或“土蚓”。蚯蚓的生存环境是泥土,所以“土蚓”的“土”字的来源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地方言中称泥为涂,“杜蚓”中的“杜”正是“涂”的音变,“塗蚓”是“杜蚓”的异用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几个地区对上古音保留较多。

    (2)蜻蜓

    《尔雅·释虫第十五》:“虰蛵,负劳。或曰即蜻蛉也,江东呼狐梨。所未闻”。济南、苏州、南昌直接称呼其为“蜻蜓”。哈尔滨、绩溪称其为“蜓蜓”,是当地人取“蜻蜓”的“蜓”字重叠而得。洛阳、武汉称其为“虰虰”,成都呼“虰虰猫儿”。崇明称为“新人”,“新”本字当为“蛵”。

    鄱阳,江西省东北部,赣方言区,称呼“蜻蜓”为“江鸡”。东莞称其为“䗧蛜”。清代张慎仪《续方言新校补》:“蜻蜓一名负劳,一名桑根,一名白宿,淮南人呼为康伊,鄱阳人呼为江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亦有注释:“大而色青者曰蜻蜓;小而黄者,江东名胡黎,淮南名䗧蛜,鄱阳名江鸡”。两者说法皆出自《古今注》。《方言·郭注》:“蜻蛉,淮南人呼为䗧蛜,详蛜字注”。《集韵》:“丘岡切”。

    这里的“淮南”是淮河以南的地区,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地区。而东莞地处广州,显然不属于淮南地区。东莞“䗧蛜涌”,是公关附城镇一地名。那东莞“䗧蛜”一词的由来是否是原淮南人口迁移到了南方引起语言接触,仍有待考证。䗧蛜,䗧,《唐韵》:“苦岡切”。声母是“溪”,韵母是“唐”。蛜,声母是“影”,韵母是“脂”,反切是“於脂”,如果仅仅凭借该读音,是很难找到本来的字,那么,词義的来源亦无法查证。

    (3)蝉

    蝉,北京话叫“知了”。《诗经》中,蝉称螓、蜩、螗。《尔雅·释虫》中,又多了十一种叫法,分别是螂蜩、螗蜩、蜻蜻、茅蜩、蝒、马蜩、蜺、寒蜩等。扬雄的《方言》提及蝉,又多出十种称呼,分别是蛉蛄、蟪蛄等。其它尚有胡蝉、蝘、蚱蝉等多种别称。

    徐州,秋凉儿,《徐州十三韵》拾耶韵呹:“蛈,蝉也。俗名曰蛈蛚”。

    苏州,洋师太。《苏州方言词典》中对这一叫法的解释是:体型跟蝉比较起来,显得较小,每逢夏日酷暑的时候,常在树上鸣叫,叫的声音听起来就象“洋—师—太”。由此可知“洋师太”这个词是一个拟声词,值得注意的是它存在多种变体。比如yan sy tha,yan sy da,yan sy taeh等等。浙江吴兴、南浔、菱湖等地,人们喜欢将一种体积中等,肤色为绿色的蒙古寒蝉称作洋师太,吴兴区等地区与苏州地理位置十分相近,两地之间隔着太湖,因此,通常都把蝉叫做“洋师太”。

    济南称其为“截了”、“稍钱儿”、“稍线狗”。蒲松龄作“jieliao”。季羡林先生的《病榻杂忆》中如此写道:“此人脸盘长得像知了,知了在济南叫Chao Qian,就是蝉,学生们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Chao Qian,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两个字是怎样写”。济南话蝉叫Shao Qian,似不是Chao Qian。这两个字似应写作“哨蝉”。蝉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音钱。虫名”。前作“哨”字,是为彰其声音。另外,济南方言中的蝉蛹被称作“烧雀狗”“稍线狗”。

    2、方言词汇受少数民族语言或外来事物的影响

    语言是社会现象的一方面,其发展变化肯定会被社会发展变化干扰,社会进步促使语言得以发展。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语言产生的外部条件,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引起语言的相互分化、统一和接触。与外界的接触,势必讲干扰方言区的语言的词汇系统。

    表2:蜣螂的方言比较

    屎壳螂,学名是蜣螂,很多人叫它屎虼螂、推丸等。上表是蜣螂在北方部分地区的方言名称,“巴牛”“扒牛”“巴郎”“爬牛”这一系列叫法,有何联系?《方言大辭典》中,银川地区对“屎巴郎”的注释是蜣螂。“郎”、“牛巴朗朗”皆为牛犊子、小牛娃娃之义。词典中对“巴郎”一词的出处做出如下猜测:巴郎可能来自维语“balan”,原义男孩,引申为“小”。西宁、太原、忻州“巴牛”的称呼应该是“巴郎”和“牛巴朗朗”的合称,亦表“小”。西安“扒牛”,乌鲁木齐“爬牛”同为“巴牛”的音变。太原地区金龟子的别称是“金巴牛”。在山西方言中,叠词“牛牛”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小的飞的虫子”,比如太原叫萤火虫就是“明牛牛”。而这一现象在南方方言中却未曾发现,由此可见,历史上北方地区与维吾尔族的接触比南方要多,因此北方方言中留存少数维语发音。

    表3: 青蛙的方言比较

    青蛙在客家话中被称为    儿,《汉典》释    :蛙类动物;客家方言,纤    ,指小青蛙,常用喻弱者。梨头    是一种较小的青蛙。    是借词,原来是壮族语言中的词,表示蛙类动物,后来桂林柳州一带讲西南方言的汉族人从壮族人那里借用。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广西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因此    这一词也多使用于南方部分方言。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