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我社区社会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新成效。
根据《昆仑路街道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的要求, 结合我社区实际, 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探索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 新机制和新举措, 全面提升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 工作目标
针对社会管理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薄弱环节和工作盲区, 围绕社会矛盾化解,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 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 “两新组织”服务管理、 互联网管理等工作, 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三项工程”、 四大格局和四支队伍建设、理顺工作体制, 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工作措施, 用两年时间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社会协调、 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实现对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和矛盾排查、 化解的一体化、 常态化规范化管理。
群众信访案件明显下降,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我社区成立由社区主任任组长, 副主任任副组长, 社区工作人员、 辖区相关单位负责 人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四、 主要内容
(一)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推进“三项工程”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管理网络
1、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网络化”工作
(1) 科学划分网络管理框架。
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要及时建立社区级社会服务管理机构, 科学的划分网络
(此项工作各社区 3 月30 日前完成)。
要配齐配强专门工作力量, 指定各网络负责人, 将辖区以企事业单位, 居民小区, 大型商
(市) 场等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实施对所有组织的服务管理。
(个社区 5 月 30 日前完成)
(2) 推进网格化管理规范运行。
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 把辖区人、 地、 物、 事, 组织全部以网格为单位, 进行登记造册, 纳入网格进行管理, 积极协助建立“五大系统”
(即: 基础建设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 组织指挥系统, 应急处置系统, 维稳防控系统) 规范网络化运行, 实现社会服务管理“责任化、 综合化、 精细化、 信息化、 实效化”。
(各社区 5 月 30 日前完成) 2、 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一体化”工程
(1) 规范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
对各类社会组织进行统一登记, 分类管理, 及时掌握其活动情况。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2) 规范对新经济组织的管理。
配合相关职能部门, 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等新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 方法手段, 落实新经济组织内部安全稳定法人责任制及社会责任制, 实现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覆盖。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3) 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
健全和完善社区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联系重点活动场所工作制度。
探索管理机制, 逐人逐户建立档案信息库, 实现网上查阅和信息化管理, 有效解决非法设立活动点,非法举办宗教培训班, 未成年人入教等问题, 确保实现合法活动场所规范有序。
(二)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构建“四大格局”, 切实提高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水平 1、 创新和加强科学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构建“大综治”工作
(1) 推进“大综治”组织建设。
建立社会管理、 综合治理、 矛盾化解、 维护稳定四位一体的工作平台, 实行集中办公。
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按照“一个中心, 四个功能区”的模式设置, 下设信息综合, 综合服务, 诉求调解, 隐患整治四个功能区。
(各社区 20XX 年 5 月 30日前完成)
(2) 规范“大综治”工作运行。
依托网络化管理模式, 在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统一指挥下, 按照其职责范围, 负责相关工作开展。
(各社区 5 月 30 日前完成)
(3) 推进“大综治”规范化建设。
首先要统一硬件设施。
各级综治维稳工作站要统一使用中央综治委制定的全国综治徽章作为标识
(此项工作 3 月 1 日前完成)。
中心总使用面积要达到 200 平方米以上, 安装视频监控系统, 配备工作必须的电脑, 电话, 传真机, 复印机, 打印机及工作车辆, 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的硬件设施, 由各社区 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统一标准
(此项工作 3 月 1 日前完成)。
其次要统一台账薄册, 各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要统一使用市综治办制定的“1 书 2 本 3 单 4 报 5 表 7 册”基本台账薄册, 档案记录要做到“简便易行、 首尾连贯、 有据可查、 详要分明、 一目了 然”, 实行一案一档制度。
办理的来信来访及受理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案件, 要做到日清,周报, 月结, 有案可查, 科学归档。
(各社区 5 月 30 日前完成) 2、 创新和加强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构建“大综治”工作
(1) 加强技防设施建。
协助相关部门按照“大集中, 大整合”的思路, 制定辖区技防建设总体规划。
(各社区 5 月 30 日前完成)
(2) 制定治安重点地区整体发展规划。
社区要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 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的经济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整治、 公共服务纳入辖区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制定具体规划方案。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3)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 治安突出问题滚动排查整治机制。
建立治安混乱地区和图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常态化机制。
(各社区 3月 1 日前完成)。
以城乡 结合部、 学校、 幼儿园等重点地区, 定期开展治安隐患大排查, 摸清底数, 分析梳理治安突出问题, 制定整治方案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4) 加强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青海省维护藏区稳定预防和应急管理办法
(实行)》 精神, 建立完善应急处置队伍, 防范处置预案和指挥机制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5) 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 健全完善安全制度、 措施和 监管机制, 抓好辖区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定期、 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3、 创新和加强规范化的重点人员管理体系, 构建“大服务”工作格局
(1) 规范建立各级人口管理体系, 依托“大综治”平台, 实现服务管理工作资源共享。
按照 500:1 的比例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社区并设立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 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各社区 3 月 1日前完成)
(2)积极探索推进“一证通”服务管理机制。
协助相关部门大力推行外来人员居住证管理, 探索建立房租凭、 职业介绍、 技能培训、 教育、 社保、 医疗保险、 交通管理等内容为一体的“一证通”, 不断完善居住证在外来人口参与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3) 建立健全房屋出租服务管理机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出租、 谁负责、 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 协助有关部门对辖区出租房屋实行分类管理。
做好登记备案工作, 做到人来有登记, 人走有注销。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落实以业管人的具体措施。
督促辖区用工单位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 严把录用关、 使用关、 管理关。
按照规定做好登记造册工作。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4) 建立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建立联系会议机制, 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 讨论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 出现的热点、 难点问题, 并解决问题。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5) 重点青少年群服务管理工作。
建立相关部门参与就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机制, 完善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犯罪预防工作。
建立在校生的法制辅导员制定, 建立对服刑在教人员子女、 留守儿童联点帮扶关爱机制。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6)刑释解教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安置帮教工作格局。
积极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一体化, 建立监管场所与家庭、 单位、社区帮教管理的衔接机制, 建立“三无”
(无家可归、 无业可就、 无亲可投) 人员安置机制。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7) 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
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机制。
建立接受、 管理、 考核、 奖惩、 解除矫正制定。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8) 吸毒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深入开展排查登记和管控工作。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9) 其他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
开展对重点人员的排查登记, 坚持定期排查、 专人稳控、 严防漏管、 失控。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4、 创新矛盾化解体系, 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1)完善信访工作协调处置工作, 利用综治维稳工作中心
(站),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建立协调联动、 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2) 深化“大调解”联动联调工作机制。
以推进调解机制创新为 动力, 不断完善“诉调对接、 检调对接、 公调对接、 访调对接”等制度,实行工作站平台与相关部门派出机构调解矛盾纠纷的无缝对接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3) 建立行业性、 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
在教育、 医疗、 交通事故、 环境保护等领域全面建立行业性、 专业性调解组织。
(各社区3 月 1 日前完成)
(4) 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调解组织。
督促辖区单位建立专门的行政调解工作办公室, 配备专兼职调解人员。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5) 建立完善依法管理社会的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 加强法律援助、 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工作。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6)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保障工作。
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人、财、 物保障措施。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三) 配备社会管理辅助剂力量, 建好“四支队伍”, 建立全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1、 建好社会志愿者队伍
(1) 各社区要全面掌握辖区社会工作者专业特长、 服务领域等情况, 实施分层分类管理, 规范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管理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人民封群众在维稳信息、 治安巡逻、 人口管理、 纠纷调处、法制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2、 建好维稳信息员队伍
(1) 按照“公秘结合”原则, 依托社会管理网络化工程建设, 组建维稳信息员队伍。
以公开的信息员队伍由基层五员、 五老组成
(治安巡逻员、 综治工作人员、 纠纷调解员、 法制宣传员、 信息联络员,老党员、 老干部、 老职工、 老战士、 老模范) 为主体, 以各部门各单位内部信息员为补充。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3、 建好治安巡逻员队伍
(1) 以社区为基础, 以网格为划分, 按照每社区不少于 10 人的标准, 建立单位、 小区治安巡逻队伍; 建立小区看楼护院队、 治安“红袖标”、 单元楼栋长、 治安中心户长, 开展义务治安联防工作。
(各社区 3 月 1 日前完成)
、 建好基层党组织队伍
(1) 进一步加强各级、 各类党组织建设, 认真做好党员发展的培养计划, 把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各社区 3 月1 日前完成)
五、 工作步骤
(一) 动员部署阶段:
(20XX 年 11 月 1 日--20XX 年 1 月 31 日) 主要任务: 成立街道社区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机构及制定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综合试点工作方向, 落实工作任务, 逐级分解量化工作目标, 层层动员部署, 全面推进综合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 整体推进阶段
(20XX 年 2 月 1 日--12 月 31 日) 主要任务: 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纳入“十二五”整体规划建设任务, 全方位、 大范围、 集中力量,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 合试点三项工程、 四大格局和四支队伍建设的整体落实工作, 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
按照试点先行, 整体推进的原则确定一批基层社区和单位开展综合试点建设工程, 以点带面确保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三) 总结提高阶段
(20XX年 1 月 1 日--3 月 31 日) 主要任务: 对社会管理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对未落实的项目进行集中攻坚, 确保项目建设落实到位; 对取得经验加以总结、 推广, 形成具体做法上报有关部门, 使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全面推进、 整体发展。
(四) 考评验收阶段
(20XX年 4 月 1 日--5 月 31 日) 主要任务: 由街道社会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各社区综合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评验收, 将社会管理创新合试点工作纳入 20XX 年领导责任制考核内容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内容。
六、 工作要求
(一) 加强领导, 统一思想。
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涵盖内容多, 涉及领域广, 各社区要高度重视, 明确任务, 狠抓落实, 力争在 20XX年人实现各项既定工作目标。
(二) 落实责任, 制定方案。
各社区要认真对照任务分工, 落实责任制, 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切实将工作责任、 任务指示细化到人。
(三) 加强督导, 强化考核。
街道领导小组将及时对工作开展 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定期通过工作进度。
(四) 充实力量, 强化保障。
各社区要配齐专兼职的社会管理工作人员, 确保有人干事。
【2】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推进社会管 理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任务,是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加强和 改进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为了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取得 突破性进展,为我县科学发展营造一流的社会环境,现提出如下 实施方案: 一、基本内涵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上的社会 管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它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 自身的管理。
作为政府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是指国家通过制定 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 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 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 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 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广义上的社会管理 则是多元主体以多样化形式进行的上述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 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 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 程。
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 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 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指导思想 当前,我县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 凸显期。
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成分的变化以及人员流动加快、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社会管理上面临很多问题:社会结构发生 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 问题增多;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转型社会价 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 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政为民的关键环节,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摆到更加突出的位臵,紧紧抓住 社会管理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 举措、更多的投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机制,破 解社会管理难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 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 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 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 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 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形成具有乐亭特 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三、组织管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工程,同时又是一种牵动全局、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 必须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长期探索与实践的全部过程。
为此,县委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XXX 任组长,成员由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成员单位“一把手”担任,办公室设在政法委, 做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办事机构。
组织人事、财政编制等部门 要积极动作,落实好人员编制、办公经费以及车辆、通讯等必要 保障,在此基础上,要迅速创设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迅速展开协调、督查、汇总、调度、调研和简报编印、文件起草、 教育培训、宣传推介、资料归档等日常工作,特别是要不断研究 思考,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并付诸实践,为 县委当好参谋助手,切实发挥好“司令部”的中枢作用,确保步 步为营、全面推进、务求实效。
各级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切实摆到重要位臵,提上重要议事日 程,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制度,对本部门、本单位及职责范围 内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要深入调查研究,定期召开党委
(组) 会议,分析解决改革推进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具体贯彻意见 和配套文件,一并认真实施。
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财政部门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 社会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各级各部 门及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所职责和任务落实创新社会管 理工作责任制,在开展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建设和社 会管理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工作,落实好 各项保障措施。
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和监督考核 机制,促进工作与考核奖惩挂钩,并纳入领导干部工作实绩档案, 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奖罚并举的工作格局。
三是组织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社会是由公众构成的,没有广 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社会,难以切实实现社会和谐。
要始终突出强调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要不断提高 其参与社会管理的素质,增强其社会管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 广大公众牢固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以及人民当家做主的 观念。
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民国家人民管理的意识,探索 建立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和途径,引导和鼓励公民依法 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
充分发挥舆论正面引导作用,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在加大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力度以及推进工作落实的决心和责任,大力宣传专 群结合、群防群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 典型人物事迹,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 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实践,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有责、社会建设 人人参与、社会稳定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四、工作内容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方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
(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 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 中心位臵,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 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 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 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 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 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政府 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 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 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 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 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
5、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 运行机制。
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 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 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 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展 开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 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 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 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 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 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 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变流动为活力,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 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建立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 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员等 高危人群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 的积极作用,推动教育改造与安臵帮教工作双延伸。
对特殊人群 的帮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体系,应在有利于解决他们 的实际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尤其是应当致力于建构 和完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制度,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 3、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 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 切实处理好整治、服务、管理和发展的相互关系;要对小旅馆、娱 乐、洗浴场所等实行耐心指导、重点防控、过程监管,完善长效 机制,突出指导服务理念。
4、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 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 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既要把网络舆情 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 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 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5、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创新,要致力于对社会组织的研究, 承认社会组织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尤其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 地位和积极作用,并按照社会组织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监管,健全 和完善相关法规范。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要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 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要完善参与型及自 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 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 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 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 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 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 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
要对利益调整进行 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
但是,强调兼 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 任何强制性手段。
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 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五、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创新社会管理要着重在保障和改善民 生上下功夫,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涉 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重在加 强人口服务管理上下功夫,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 服务型管理的转变;着重在加强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上下 功夫,真正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两新组织”;着重在加 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上下功夫,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着重在推 进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功夫;着重在加强群众工作上下功夫;着重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以“贵在创新”的气魄,建立完善各项社会管理 机制为保障,大力实施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工程。
一是把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作为执政为民的核心。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调 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 开征求意见制度,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项重要决策, 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
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 水平,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建立健全集督促落实、纠偏纠 错、目标考核于一体的执行体系,实行跟踪问效制,约束和规范 机关干部、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促进履职尽责,坚 决防止因不作为、乱作为、违法行政引发矛盾,导致不稳定问题 10 发生。
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对涉及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大问题,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坚持从实际 出发,一律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 可行性、安全性。
凡提交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审批涉及民生的 重大事项,未经评估的不予上会;评估出的严重隐患凡是未得到 妥善化解不得擅自组织实施。
政府督查部门负责对风险评估过程、 评估结论审查审批过程的监管、指导和评估后续工作的管理,避 免因后续管理缺位引发矛盾和问题。
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扩大和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城镇贫困就业家庭的帮扶力度, 组织开展对城镇再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和引 导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致富活动。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重 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 公益性质,努力健全覆盖全市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 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 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 房困难。
加快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 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四是健全监督 制约机制。
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
进 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加大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力度,健全 和完善党的监督、法律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 督以及技术监督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的监督制约新机制,从源头 上约束、监督执法者的执法行为,避免由不作为和乱作为引发矛 11 盾纠纷。
一是广辟“开 门接访”渠道。
充分利用信访绿色邮政、专线电话、网上信访等 渠道,引导群众更多地以书信、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反映问题、 提出意见。
充分发挥各级信访代理站和民情汇集处臵中心的作用, 对各类矛盾问题能够化解在基层的在第一时间化解,基层解决不 了的及时汇总上报,逐级研究解决。
以深入开展法治城市、乡村、 社区、街道、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法律八进”,广泛 深入宣传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 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利益诉求,减少和避 免非正常集体访的发生。
二是完善“三大调解”体系。
进一步创 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工作协调配 合机制,按照组织网络、工作程序、法律效率、业务指导“四个 对接”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大调解”体系,努力实 现“四提高、五下降”的工作目标,即:人民调解成功率、民事 诉讼案件调解成功率、行政信访案件调解成功率、人民群众对调 解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三是提升“攻坚化解”能力。
12 要通过大力加强政治业务学习,采取岗位培训、争星夺旗、业务 比武等形式,不断提升信访干部处理复杂局面、解决疑难问题、 协调预测指导、综合分析研判、推进工作创新“五种能力”,努力 成为攻坚克难的标兵。
对成因复杂、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的问 题,坚持解决问题和疏导教育相结合,依法按政策办事和特殊情 况个案处理相结合,采取领导包案、集中调度、调解仲裁、救助 救济等有效措施,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严格实行信访工作 “双追究”,即规范干部行政行为、及时解决信访问题; 追究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树立责任意识,追究 违法上访人的责任、营造良好信访氛围。
抓好《信访条例》和有 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依法信访,增强群众依 法信访的自觉性,引导信访人树立法治观念,逐步改变那种“找 上级、找大官、告衙状”和“官大于法”的错误认识。
严格落实 中央、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强化依法治理信访工作。
此外,还要不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 摇,努力营造“大打压”态势;深化重点领域管理,努力形成“大 治理”局面;依靠科技手段,努力构建“大防控”体系;广泛发 动社会力量,努力构建“大联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