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度变迁与选择:制度变迁
时间:2019-01-10 06:42:45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制度变迁是由多种因数所致,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内因与外因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矛盾上升到阶级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革命性的力量促成了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选择,本文提出了制度变迁的选择机制。
[关键词]制度制度变迁成因 制度选择
一、制度变迁概念分析
制度变迁本文指经济制度变迁,是一种经济制度代替另一种经济制度的过程,或者说一种经济制度被另一种经济制度所取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一),外力的强制作用,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二),内力自动作用的结果称为渐进式制度变迁;三),外力作用下通过内力作用的结果,即改良型制度变迁。历史与现实的实践来看,前两种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第三种出现较少,且成功不多,主要有在我国清朝末年的明治维新,最后以失败告终。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
本文试图从历史的、哲学的、经济的、社会的不同角度考察,认为制度变迁可以看着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函数。
1.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
从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来看,人类共经历过几次大的制度变迁,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可以概括为:原始社会的部落与氏族制度,以绝对权利为核心的奴隶主王国的制度,比奴隶经济制度创造出更大的财富、社会经济效益更高的封建经济制度。
上述三种经济制度形式,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都受到严重限制,于是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面对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客观上需要先进资源配置模式,或先进的经济制度来调节经济资源,于是以市场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和分配模式便应运而生。
2.制度变迁的哲学分析
制度变迁是一个哲学范畴,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自觉地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规律。
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有着存在和消亡的理由与条件,因为需要一种与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经济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当社会条件发生变化,这种经济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条件,客观上需要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来取而代之。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充分证明了,制度变迁不是一次变革的终止,而同时又润育着下一次制度变迁的来临。
3.制度变迁的阶级分析
制度变迁的阶级分析不是从经济学角度去解释,而是根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非经济方面去考察制度变迁的成因。
统治阶级按照他们的利益来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这种配置方式也就必然带来分配的严重不公,于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由此,制度变迁也是阶级斗争学说集中反映。
4.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本身是经济学问题,在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这样一个客观现实面前,人类选择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便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经济制度正是选择与有效的最佳安排和规定。但是经济制度的产生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包括生产力水平、资源和财富的丰裕度以及财富分配方式等等。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要求,一切社会经济制度都应该是按市场机制来调节,按市场经济制度来配置资源就是最佳的制度安排。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三、制度变迁的选择
制度变迁的选择机制:
1.制度变迁的选择机制就是选择一种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形态:一),独立的分散配置式(奴隶制和封建制就是这种形态)也可以称作传统经济制度;二),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制度;三),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即计划经济制度;四),两只手同时发挥作用,即混合经济制度。
2.两种制度变迁的分析
按照制度变迁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型制度变迁。
A.强制性制度变迁。在短时间内以一种全新的制度形式强制型地代替原来的制度形式:一是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来实现,如各个社会制度的变迁。二是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方式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比前者要温和得多,采用这种制度变迁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等东欧国家。90年代初,这些国家采用“休克疗法”,强制性地用市场经济制度代替过去的计划经济制度。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有两个,一是用新的经济制度,代替落后的、已经成为发展羁绊的经济制度,使资源配置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下进行。二是通过强制性全新的经济制度,在短时间内代替长期习惯的经济制度,必然造成这种新制度与客观条件的不相适应,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因此,采用强制性制度变迁,除非是阶级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采用阶级斗争、武装推翻旧的经济制度,否则一般不采用这种强制性的方式来进行制度变革。
B.温和型制度变迁(渐进型)
这种制度变迁方式在中国、越南、古巴朝鲜等国的经济改革属此列。其中以中国的制度变迁最为成功。
以我国1978年以后的变革历程来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在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主要方式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宏观调空在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纠正市场经济失效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成熟。“两只手”正同时发挥着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
实践证明渐进式制度变迁是成功的,是符合经济变革的基本规律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制度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制度演进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制度选择却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来决定。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形态,取决于生产力的水平和社会资源的状况。
参考文献:
[1][美]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美]诺斯 、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 1998
[4][美]埃瑞克.G.菲吕博顿[德]鲁道夫.瑞切特编《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