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
  • 发言稿
  • 讲话稿
  • 读后感
  • 观后感
  • 调查报告
  • 事迹材料
  • 工作要点
  • 党史学习
  • 规章制度
  • 自查报告
  • 整改报告
  • 演讲致辞
  • 述职报告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入党申请
  • 主题教育
  • 对照材料
  • 策划方案
  • 脱贫攻坚
  • 扫黑除恶
  • 教育整顿
  • 公文素材
  • 谈话记录
  • 当前位置: 星星阅读网 > 公文文档 > 读后感 > 正文

    《美历程》读后感

    时间:2022-05-26 14:29:08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星星阅读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历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美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

     宗元有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马祖道曾讲:“心不自心,因色故有。”这正是诉说美对于内心与外境、主感与客体的触碰与灵验。在半个世纪以前,全国范围内的美学问题大探讨的开展,使美的本质问题成为中心问题之一。由此问题而构成的我国早期的美学基本派别,除高尔太的主观说、蔡仪的的客观说以及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说外,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亦别具层次性与充实性。

     李泽厚的贯穿其理论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命题,也成为了透彻《美的历程》的煃然升华的思想主旨。这本凝重而轻盈、聚敛而广博的中国美学史纲蕴含着李泽厚深厚、渺远的历史感与审美观。

     自龙飞凤舞中蔓生的东方传统审美哲学正历受着几何化、抽象化、符号化的积淀,凤鸟、巫礼、陶纹、图腾便是自然崇拜的开启。新石器时代过后,夏商时代魑魅魍魉的青铜尊彝之饰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理性主义之论辩,楚汉之际的浪漫主义之湘波,魏晋风流的虚玄超然之觉醒,大唐盛世的诗书乐舞之磅礴,宋元时代的词赋山水之旷阔,以至于明清时期的各种“美”的壮观,都由李泽厚从形而上的角度鸟瞰。在宏观视角中,纵横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哲学得到概括性的描述和美学性的审视。最初具有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以夏商周为始,将原始崇拜用写实

     浮绘构拟在青铜器上,饕餮莽狂、鸱鸮阴鸷之美即成为“狞厉之美”。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社会结构溃败,贵族、地主封建制的建立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激烈变革和剧烈动荡。商周之后社会对于“天”或“天帝”的经验性怀疑和现实性打击,使得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得以产生。这一方面摆脱了原始宗教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开始铸错汉民族的文化与心理结构。以孔与庄为代表的儒与道两学说对立互补,儒道互补成为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基本线索之一。儒学恪守怀疑论与无神论的世界观,秉持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孔夫子将“天命”统摄之下的礼乐之道以理性精神覆加解释,将周公遗风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生活中。“未知生,焉知死”“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依旧是如今思想观念的某种指则。

     孔子之后,孟荀輴迒。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与对立,与儒家拮抗而又想承地塑造着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兴趣。儒家重权于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道家强调人与外界超功利的无为关系。前者影响了后世文艺审美的主题内容,后者则影响了审美创作的规律形态。“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孔夫子所推崇的《诗》,其中的《国风》与先秦诸子的散文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变而为抒情、说理,以共同的艺术形式折射权贵朱户与顑颔田亩之间错杂的理性主义光影。

     这种传唱千年的艺术形式便是赋比兴,朱熹讲:“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永之词也。”其说理论证之风,凸显民族之风。东汉末至与魏晋,名、法、道为士大夫所重拾。世风自由,思辨盛行,没有皇权至尊,没有思想专制,一种真正思辨理性的纯哲学和一种真正抒情感性的纯艺术产生了。这个时代美学上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其体现在文学上是对人于生死之间的喟叹、感伤。这不禁使人想起《兰亭序》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感。

     在我看来,魏晋时代是追索自然美的岁月。最初的诗注重人事,鲜涉自然,美的中心也不在自然。《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也只是作“所谓伊人”的陪衬。而魏晋时代与欧罗巴的文艺复兴相似,是强烈、矛盾、热忱、溶于生命的一个时代,诗精神上剧烈解放的时代,是自然美交汇生命喜乐的岁月。宗白华论述:“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李泽厚也提出,魏晋的五彩缤纷的人格,也就是静的玄想,是以“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和“言不尽意”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

     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心灵为“空潭写春,古镜照神”,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这虚玄而触动的情、景、美的哲学深透在那时每一位追索者的美感与欣赏之中。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生灵、山川、市井、虚空、情境、物欲离不开人的存在与襟怀,美之所历,丑陋

     而高雅,抽象而精琢,灵虚而具态,情致而疯狂。李泽厚眼中东方之美,往往情与景合,事与形相,境与神会,心随史游。从而呈现出永恒一个葆含社会人伦、文艺生命的意象世界。而美,便是历史的蜕变与厮守。

     我们在潮流之中频频惶惑于美的价值与标准,醉心于名利与外物,我们精于计算与涉险,在意得失与盈亏。然而我们不曾一觇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与渔村落照,或是诗词,或是舞乐,或是书法。

     所以,李泽厚会追索美的历程。

    • 爱情文章
    • 亲情文章
    • 友情文章
    • 随笔
    • 校园
    • 哲理
    •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