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三个版本的构成与意义生成
时间:2021-01-25 08:38:17 来源:星星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打开文本图片集
余华《活着》能以其人物和叙事结构并不复杂、且仅十二万余字的小长篇,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部经典长篇小说之一,确实非同寻常。自1992年出版以来,除了普通读者给予它广泛的关注外,学界的评论也是数以百计a,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已研究透彻的作品,至少还有三个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1)小说《活着》采取的是双层叙述模式,但作为第一叙述者“我”(歌谣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与主人公福贵对话构成的插叙文本,究竟有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学界的研究是缺失的,而这恰恰关系到整个作品的叙事节奏和对“活着”言外之意(哲学意蕴)的把握。
(2)余华《活着》有三个版本(1992年初版本、1993年扩充本和1994年电影版)b,它们各自的意义指向不同。初版本關注的是福贵个人命运;电影版(1993年编剧,1994年出品)关注的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扩充版则是吸收电影版突出“时代-政治”的有益成份后,对初版本进行了改写,最终变成了一个由个人命运文本、时代-政治文本、“家”文本、插叙文本构成的复合体。那么,由关注个人命运的初版本到多重文本构成的扩充版本,意义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界没有足够关注。
(3)市面上流行的《活着》是1993年扩充版,十二万余字,比1992年初版本多出近五万字,相当于重新加入了一个中篇。它不仅从叙事策略上,而且在文本结构、人物塑造、意义呈现方式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它有意强化双层叙述结构的内容、功能,最终让这部看似写实主义的作品变成了一部现代主义小说或兼具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的新小说。而读者和学界至今把它当作初版《活着》来读,即把扩充版仅当作一部“现实主义(即写实主义)”作品来读,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读!
因此,很有必要从文本构成和版本学角度对《活着》进行全面的梳理。
一、三个版本的构成与结构、主要细节上的差异
《活着》三个版本有一个共同点:都在讲述主人公福贵及其一家的命运。不同点是电影版和扩充版都对初版本做了增删和改动,这就使得三个版本之间的构造有了差异,从而导致各自的意义指向和美学效果不同。
首先是电影版与小说初版的差异。从故事情节看,初版本主要讲述福贵自己的经历和家族四代七位亲人相继死去而孑然一身的不幸命运;改编的电影讲述福贵赌光家产之后他和家珍如何被时代-政治所裹挟而遭遇母亲、儿女不幸离世的命运,时间上只写到文革,结局是夫妻俩与女婿、外孙去祭奠凤霞、有庆后生活在一起。如图示:
就初版的叙事结构而言,它由第一叙述者“我”和第二叙述者“我”分别讲述,属于双层叙述。第一层叙述由民间歌谣采集者“我”讲述在乡村的所见所闻和他跟主人公福贵的对话构成,可称之为插叙文本或副文本;第二层叙述由主人公福贵以“我”的身份讲述其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诸多遭遇和不幸,构成作品的主体部分,可称为主文本。又从主、副文本的布局看,其构成为:引子+福贵民国时期生活+土改龙二被毙后的插叙文本+福贵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尾声。引子、龙二被毙后的插叙、尾声,属于插叙文本;其中“龙二被毙后的插叙”相当于给主文本分章分节,它将福贵的生活分为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大部分,但从比例看有一点前轻后重。
电影版(剧本由余华与芦苇共同改编,因为没有正式发表,只能根据电影的镜头和对话进行描述)在结构安排上,承继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但也做了三处大的改动:(1)电影是视觉艺术,因此剧本删去了小说原有的引子、龙二死后的插叙和尾声,而直接分“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以后”四个时段来展示福贵及其家庭(族)的生活变迁。(2)增加了凸显时代与个人命运关系的场景:国共内战的战争场景、大炼钢铁场景、文革造反运动场景、凤霞与二喜结婚的时代特点场景。(3)小说无论是初版还是扩充版的结局只剩福贵一人,是悲剧;电影则将家珍、二喜、馒头(小说叫苦根)的命运都改为没有死,以两家幸福团聚结束,属于正剧。此外,为了逻辑上的自洽性,电影修改了小说一些细节:福贵由农村地主改为小镇市民,赌博败家后靠演皮影戏营生;村队长改为牛镇长;妻子家珍和女儿凤霞也不干农活,改为给街坊送水;儿子有庆没有养羊,也不是给校长献血而死,而是因区长倒车撞墙砸死;凤霞由小说死于难产改成文革造反派接管妇产科,产后大出血无专业医生处置而死,鲜明地批判了时代、政治运动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悲剧。
其次是小说扩充版与初版的差异。扩充版在继承初版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做了如下大的改动:(1)吸收电影剧本凸现时代-政治的部分叙事内容和特点,添加了庆祝抗战胜利、大炼钢铁和困难时期的时代内容,以及“文革”发生的种种荒诞的批斗事件,从而使作品时代-政治背景叙述比初版本清晰、社会意义突出c。(2)在结构布局上,通过插叙文本的穿插,将主文本的故事情节分隔为抗战、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土改、大炼钢铁、三年困难时期)、文革、改革开放等五个时期,从而形成了主文本按历史分期来分节讲述的特点。扩充版的插叙文本在初版3节插叙基础上,又在故事情节“父死妻离”“儿死”和“家珍死”三处添加3节“插叙文本”,从而形成了“6节插叙文本+5节主文本”的结构形态。如图所示:
五节主文本对应五个历史时期,为了使各节内容平衡,扩充版还对初版做了如下修改:
(1)删去初版插叙文本中“引子”部分无关紧要的段落和句子,将“龙二死后的插叙内容”一分为二,变成插叙②和插叙③d;同时添加插叙内容,插叙①和插叙④e;最终,由于插叙内容的调整和添加,使得插叙文本内容更丰满,意义更独立;由于插叙频率的增多,使得它对整个叙事节奏的调节功能增强。
(2)除了增添时代-政治文本内容外,还对主要的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做了补充。如,增加了对龙二如何勾结赌场老板赢得福贵家产,以及得手后又如何得意扬扬的行为和心理描写;又如,增加了家珍和有庆的语言、心理刻画等,使人物更加丰满突出。